【www.0477edu.com--热点资讯】
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的渺小。一个幸福的家庭,在灾难面前瞬间就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唐山大地震,是灾难与爱的结合,是国之精神的体现。下面是烟花美文网小编为你整理的几篇唐山大地震读后感,希望能帮到你哟。

唐山大地震读后感篇一
又一次的能源危机,又一次的环境污染;又一次的兵戎相见,又一次的政坛口水仗……在这个被我们忽视的正在逐渐衰弱的地球上,毫无意义的发生着。每一场战争都会必然导致资源的浪费,资源的紧缺也必然会在市场经济中体现出来;每一次的破坏环境都会必然导致大自然的惩罚,这种惩罚也必然会给人类带来深重的苦难……
在我脑海中闪过的是这样一串数字:东经118.2°,北纬39.6°、一千九百七十六年七月二十八日,三时四十二分五十三点八秒、死亡:24万2千7百69人、重伤:16万4千8百51人……
是的!“7`28”唐山大地震就是在这个坐标,这个时间,在中国和人类的历史上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痕。
钱钢著《唐山大地震》,以一个客观的冷静的姿态把那场惨绝人寰的自然灾害呈现在我的面前。那断墙、残壁、碎砖、乱瓦!那诅咒、叫喊、哀求、呻吟!萦绕在我的心头。
我能做的是叹息、牢记。牢记大自然永远是仁慈的,叹息人类的渺小,和在大自然面前的无能为力。人类的进步,科技、文明的发展是一个征服自然的过程。然由这次的地震,我们感叹,了解自然、把握自然也许真的比扬言征服来的更为妥当。我想,这也是为真正的征服自然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吧。
是的,就是那种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才是纯洁的,高尚的,伟大的,才是战略性的!这种相处必定长久的造福于我们人类本身,造福于子孙万代。
那么,人和人之间呢?每天我们从各种媒体中看到和听到的,在这个星球上无时不在发生的各种战争、暴乱、内讧、争斗……这一切又告诉了我们什么?
还是《唐山大地震》:那些从地震的废墟中钻出,失去了家,失去了亲人,失去了生命支撑的人们,有了共同的家——前后八根竹竿加块塑料布——诺亚方舟般的防震棚。那儿涌动着无数舍己为人、相亲相爱的故事:力壮的男人们上废墟扒东西、找粮食、弄水,娃娃们去拾劈柴,年轻的女孩生火做饭。大家争着往风口和漏雨的地方去,把干燥处留给伤员……
还有倒塌的看守所里诸多的罪犯。他们完全能够逃跑的。但他们没有选择这么做,在他们的心中,有一条无形的警戒线使他们毫无怨言的拯救着与他们无关的、曾经厌恶着的人们……
还有,当时住在唐山宾馆的异国人。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人中体现出的友谊和忘我,使他们忘了伤和痛,忘了随时的生命威胁,忘了自己,只记得那些濒死的生命。
……
在此描述这一段是有必要的:这也许就是人类本来的面目,也是“历史、时代、传统道德、社会宣传的诸种因素”的浓缩!
所以说,当今世界上那种人与人之间的、民族和民族之间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宗教与宗教之间的纷争正是人性的一种缺失。正和人与人需要和谐一样,人和社会也需要和谐,世界也需要和谐。为了和谐争取公平正义,为了和谐求同存异。
这个星球上还会有各种自然灾害,人类能做到的是利用它、减少它,就像我们在废墟上又建设起一个新唐山;这个社会上还会有各种尔虞我诈,人类能做到的是正视它、克服它,就像我们正在努力构建的物质和精神的现代化蓝图;这个世界上还会有各种战争、争斗,人类能做到的是阻止它,消弭它,就像为了和平我们联合起来反击法西斯。
合上书那一刻,我为那些在地震、海啸、干旱、洪水等等自然灾害中的死难者默默祈祷,也为我们人类社会的和谐明天深深祝福———我想,那一天的到来不会是十分久远的吧。
唐山大地震读后感篇二
得知修读中国语文及文化科,学校指定要看几本书,当中包括《唐山大地震》时,第一个闪进脑海的念头是:天啊!不是开玩笑吧,这样一本书,甚麽报告文学,单听名字和体裁已给人闷出鸟来的感觉,怎样看啊!於是,自买书以来,我一眼也没看过它,让它安静的躺在书柜中。直至近几天,老师说要写阅读报告啦,我才抱?一千万个不愿意的心情,把它翻开,心中只想随便看看便算了。但一看之下,惊觉它并不是我所想像中那麽糟。那一场发生在多年前的大灾难,从蕴酿、发生、结束、到重建,一切均像在钱钢先生的笔下复活了一般,一桩桩感人的故事,一个个经历劫难洗礼的人物,一下子全浮现於眼前,我就像参与其中,见证?那人类有史以来,一场最惨烈的大天灾。
这确实是一场浩劫。作者并没加上一丁点儿的夸张、一丁点儿的放大,只用了最写实的方法,将几位亲身经历地震人士的感受记下来,将地震的死亡人数、影响范围等资料摘录下来,已教人感觉到那是一件多麽悲惨的事。但愿这一切都是假的。
书中记录了很多受灾者的故事,有几个令我印象极为深刻。在第二章,作者的采访笔记记录了这一件事:一个孩子在地震时遭撞伤,头皮被掀开一大块,里面满是沙子,救灾人员用水去为他冲洗,每洗一下,那孩子便抽搐一下。读到这一段,我几乎掉下眼泪,那只是一个小孩而已,一个本应天真烂漫的小孩,却要承受?成人也难於忍受的剧痛,这是多麽的令人心酸啊!另外还有两个故事令我热泪盈眶:分别是那位被楼板压住下身,无法脱险的护士,及明知病人救不活,但仍要尽力去救治的仁医。三件事都叫人感到那麽惋惜,无奈。
但此书的最大价值却不在这些感人的故事,而是那一个个故事背后带给我们的深刻体会,那一堆堆统计资料向人类发出的严厉警告。书的第一章就已给了我们一个信息:人类是多麽的愚蠢麻木。一开始,作者描述了许多地震前的异象,一大群老鼠移居,一大群昆虫远飞,?、狗等都出现不寻常的举动,是否在说明人类连动物都不如呢?动物也能感受到地震的来临,但一直自封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却连一丁点感觉也没有,是甚麽回事?是千万年的进化,令我们失去了最基本预知灾害的动物本能吗?但这仍不算是最令人类汗颜的地方,最令人感到羞耻的是我们一直引以为荣的科技万能思想。人类就是太过倚赖它,明明看见一大堆不寻常的事正在发生,但一点也不担心,因为我们信任的那些仪器并没有动静,所以不会有事发生。结果一直被人类奉为至宝的仪器出卖了人。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日渐发达的科技,是否就是加速我们灭亡的毒药呢?况且,那些所谓的新科技产品、现代化建筑,能抵抗大自然的力量吗?千多年累积而来的科学知识所造出来的建筑,大自然只用了短短的几分钟已将其完全摧毁。人是否要醒觉,不应再完全倚赖这些不可靠的东西呢!
还有一样更令人痛心的是中国人那极幼稚可笑的爱面子性格。在第五章「政治的一九七六」一节这样记载:震后,世界各国都表示要向灾区伸出援手,但我们那些伟大的爱面子思想,将这种好意拒绝了。以为这是自家的事,不需要他人援助。这是多麽的愚昧啊!救灾根本是全人类的事!结果,五千多年历史遗留下来的伟大的爱面子文化,使千千万万条本来有救的生命,埋进黄土地了。
除了愚蠢外,书中亦揭露了人性丑恶的一面。像描写人们在灾后大抢劫的那段:一些人在废墟中找值钱的物件,一些人甚至在死人身上抢夺,这完全显示了人类低劣的本性。还有写五室婶的那段,本来灾后大家是相互扶持的,过?共患难的生活,但不久之后,生活较为稳定,社会稍为回复正常后,中国人那自私自利的本性立即显现。一个本来紧密联系的小社团,便这样瓦解了。又在第四章中,精神病人和盲人在灾后都被冷落,他们的残疾、缺陷,使到他们本来应有的待遇,都因歧视而失去。甚至连原有的东西也被人夺去。
幸好,书中也有记述人性光辉的一面。像在同一章中,一位小伙子得悉盲人、精神病人被分配较少的食物时,立即将那不公平的饭票撕烂,将好的饭菜都拿出来给病者食用。这正好和那些歧视病人的行政高层形成强烈的对比,而那两位一直照料病人的医生,是令人敬佩的。三个人在书中都是小人物,但比起那些所谓所长、部长等大人物有人性得多,难道真的如谚语所云:「仗义每多屠狗辈」?又在第二章中,那几位拚?被水冲去,冒?性命危险都要拉起水闸排洪的勇士,和第三章中提到的那一对新婚夫妇、那个年轻小女孩、那个大婶和那个男矿工,他们坚持活到最后一刻的精神,都漂亮地展示了人性中勇敢,舍己为人和坚强不屈的一面,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又在第二章曾提及有外国人遇难,中国人并无因民族的成见而不予救援,表现了人类互助互爱的精神。令人觉得可能真的有一天,人类能摒除民族界限,融为一体。
最后,我感到中国人有历史以来实在经历太多劫难了。只希望在未来日子,不会再有同样的灾难发生。即使发生了,亦应从唐山一劫中汲取教训,凭着我们美丽的、光辉的人性去战胜它们。
唐山大地震读后感篇三
今天去书店,无意间看到《唐山大地震》这本书。作者钱钢,一位文笔很棒的近代报告文学作者。34年前发生在唐山的7.8级大地震,是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件。在那次事件中,位于京津重地的工业城市唐山,被一场大地震瞬间夷为平地,强烈震感波及京津地区,德胜门的箭楼屋檐都震垮了,后来的长时间余震更是从心理上对全国人民造成巨大压力。这次导致24万人丧生,经济损失高达千亿的事件,也许是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自然灾难。作者经过十年的搜集整理和调查访问,积累大量的历史事实和幸存当事人访谈材料,成就了这片巨著,全景的展现了这场巨大灾难的过程以及始末。描述之深刻,语言之精炼,当然无与伦比。这是一段痛苦的回忆,也倾注了作者的全部情感。
这些材料绝大多数并不陌生,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后,相继有许多文章,披露唐山地震发生后,与地震预报有关系的一些事情,其中,地震发生前有关人员对相关信息的极度矛盾,地震发生后有关人员急切寻找震中的遭遇,以及在地震现场受到广大群众怒目相向的情节,都非常详尽,绘声绘色,真实的反映了全体地震工作者和广大受灾人群复杂的心理状态。从发生在前一年多海城7.3级地震的“成功”预报,到1976727唐山7.8地震前的无作为,把地震工作者刚刚找到的感觉,刚刚建立的自信夷为平地,简直可以说是晴天霹雳,由云端直接跌入海底。这不仅是一次预报失误,而是以事实对刚刚建立的所谓预报理论作出全盘否定,这对辛辛苦苦创建的地震预报事业的打击完全是毁灭性的。活生生的事实告诉人们,对地震的特性和发生机理,人们仍然是无知的,基本还是在黑暗中摸索。很明显,唐山地震之后,地震研究工作不得不变得低调,国家的研究资助也大幅度减少,许多人接受教训偃旗息鼓,原来的主力军正规军渐渐变成地震不可测论者,可以说进入漫长的彷徨期。时隔32年之后的512,汶川8.3级强震再次悄然而至,地震界重复着32年前的无为,就是说这32年期间,虽然增加了现代化的数字信息地震监测手段,震后不必到处跑着找震中,震级也不难确定,地震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可以立即组织救援,余震情况也能得到更准确的记录,但那只是社会非常需要的一种减灾手段而已,直接的临震预报技术仍然没有任何进展,以前所总结的那些“经验”也没有得到任何有效验证。或者说那些经验没有对受灾者提供任何有效帮助,因此,受灾的人们在家园被毁亲人蒙难的极度痛苦和焦躁中再次发出愤怒的吼声也是正常,可是再大的怨气都不能改变什么。所幸,这次权威人士坦然地承认地震在事实上的不可预测性,这样也许更聪明些。至于那些关于“机理”的权威解释,虽然和美国专家的“分析”基本一致,但难道那就是结论吗?要知道,科技已经相当先进的美国人自己也同样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呵。
当然,书中一如既往地表示,非主流的研究遍地开花。有一些人不甘这样被大自然戏弄,坚持研究。这其中的许多名字是熟悉的。他们通过太空,通过云、通过天气,通过生物、通过三千年前的易经、通过早已经灭绝的玛雅文化,通过各种奇异的途径想找到地震的蛛丝马迹,但收效甚微,与无效等效。也每每有人信誓旦旦,在事后公布“预测结果”,可是,最后都是无法验证的,喧嚣一阵也就了了。在大自然的淫威面前,还没有给这头狂牛穿上鼻绳的人类显得实在渺小和无助。说实在的,自然科学的东西,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没掌握就是没掌握,与勤奋,与感情,与孤注一掷基本没什么关联。因为只隔了三十多年,许多当年亲历其事,甚至可以说处在风口浪尖上的人物现在仍然健在,有些事情来得及说清楚;而眼前刚发生的汶川、新疆、贵州、玉树、台湾岛一系列地震,亲历者更是无数,然而,谁都知道,真正的地震的确没有人能够在震前通过正式渠道发出有价值又根据的短临预报。钱先生的观点是明确的。他倾向于支持非主流研究,但这也只是一种热情和愿望而已。钱先生不是地震研究工作者,所以他并不能明确地支持任何一种研究,他的支持也象非主流的预报那样不需担当由此产生的任何后果,而局外人真的难以完全理解其中的隐痛。
唐山给世人留下太多的思考。加上汶川之后的一系列事情,这个思考还会长久的回荡在人们的心中。这本书,还值得再读。
本文来源:http://www.0477edu.com/thread-1977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