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0477edu.com--教育动态】
离婚率正在中国各地快速上升。在数百年来婚姻普遍存在并基本保持稳定的一个社会里,这是一种不寻常的转变。以下是由阳光网小编整理关于中国高离婚率城市排行榜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2017中国高离婚率城市排行榜
中国城市离婚率十强榜
北京--离婚率39%
上海--离婚率38%
深圳--离婚率36.25%
广州--离婚率35%
厦门--离婚率34.9%
台北--离婚率34.8%
香港--离婚率33.8%
大连--离婚率31%
杭州--离婚率29%
哈尔滨--离婚率28%
中国省份离婚率十强榜
京:千分之6.73
津:千分之6.01
冀:千分之4.28
晋:千分之2.94
河南:3.77
山东:4.49
湖南:4.47
湖北:4.92
四川:5.95
广东:3.1
广西:3.45
离婚主要原因
1、离婚率与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认为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妇女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提高,使离婚率呈增长的趋势。
2、离婚率上升与生产力发展本身没有必然的联系。促成两性婚姻的结合与离异的根本是两性感情关系问题,而生产力的发展,为两性感情的建立创造了更多的条件;如果说有联系的话,那就是工业化为解除无爱情的婚姻提供了条件。
3、导致离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在于“文化大革命”造成整个社会道德水准下降,以及西方“性解放”、“性自由”思潮的影响,一些人轻率结婚,终致酿成草率离婚。
4、80%以上的情感关系最终宣告破裂,是因为第三者的介入,60%以上的人遭遇过不同程度的身体出轨或精神出轨,50%以上的人认为自己的出轨是“鬼使神差”,虽然对出轨的后果表示后悔,认为自己是稀里糊涂的婚外情了,但与此同时他们承认出轨给自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刺激感。说到是不是会再次故伎重演,大家普遍表示沉默,认为“说不准”。同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出轨后自己再也无法回归到原先的婚姻恋爱轨道上。
离婚发展趋势
1、由于妇女就业率的增加,核心家庭日益普遍,人们对家庭民主化与家庭幸福的追求不断增长,离婚率还将有所上升;
2、生产力的发展有可能使妇女在平等的基础上解除没有爱情的婚姻,但也使妇女更有可能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而后者的结果将会大大减少离婚的比例。
3、2009年中国办理离婚手续的夫妻有246.8万对,比上年增加19.9万对,增长8.8%,粗离婚率为1.85,比上年增加0.14个千分点。从近五年情况看离婚人数逐年上升,平均增幅为7.65%,这说明中国已婚男女收入及个性越来越独立,自我意识越来越强。
4、“离婚率高,是中国人追求高质量婚姻的另一种体现。”。大家都渴望幸福的婚姻和家庭港湾,但纯为降低离婚率去强求破镜重圆,对婚姻和生活有害无益。
离婚造成影响
1、父母离异是孩子心灵健康的杀手,而这十五年就是现如今高达30%离婚率的一个重要埋伏——这阶段因为父母离异而遭受了心灵创伤的孩子,长大后会加倍的不信任婚姻,这一代人的离婚率较之父辈母辈,会呈翻番态势。不敢想象的是——在离婚率高得离谱的今天,他们的后代将来成人进入婚姻后,有会创造怎样的离婚率。
2、但值得忧心的是在对100名少年犯进行的抽样检查中发现,有60%的人来自离异家庭,父母的出轨、争吵,是造成他们暴力冷漠性格的真正元凶。可以这样说,父母离异是孩子心灵健康的杀手,而婚姻的杀手,则是现代人日趋上瘾的出轨癖。
3、人的每一个举动,都能从童年生活中找到相对应的影子。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开始认同起这个心理学上的道理。父母、家庭、生活环境,那些看似只是“人生道具”的星星点点,却常常对人的一生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
4、有这样一个怪圈:那些父母曾经有过外遇经历的孩子,成年结婚后,出轨率往往更高。而那些遭遇暴力丈夫的太太,追究到其童年生活中,会发现她们往往也有位同样的暴力爸爸。儿女的婚姻常常是父母婚姻的一份“COPY”。宿命论者称其为“逃不脱的轮回”,实际上这是一种儿女对父母的心理模仿,虽然心心念念告诉自己“不要走向那条路”,但不自觉的潜意识里,却一步步模仿着走向更远。
5、不少离异夫妻,对孩子的影响,不是到他们大学毕业而终止,恰恰是到他们大学毕业才刚刚开始,工作后融入到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友,婚姻恋爱,每一方面都才会更淋漓尽致的体现出童年的黑影。
6、有些女人从二十熬到三十,从三十熬到三十后,每次提及“婚姻”,总是莫名的恐慌,她不是不渴望安定,只是父母的婚姻,在她的内心里,埋下了一颗“不信任”的种子。他日,即便勉强结婚,往往也会以看待父亲母亲的眼光来看待丈夫,极力的从他身上寻找自己童年印象中的共识。一个过不好日子的女人,都是为心态所害。当今出轨大潮势不可挡,每个人都沉浸在诱惑中尽力满足欲望的膨胀。
1.中国最美的城市排行榜
2.全国高温城市排行榜
3.世界人口排行榜
4.中国避暑景点名山排行榜
5.国产电视剧排行榜
6.最新网络小说排行推荐榜
本文来源:http://www.0477edu.com/thread-4242-1-1.html